3月26日,生態環境部舉行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。會上,新聞發言人裴曉菲通報了碳市場擴圍的基本情況,介紹了相關工作的開展情況、下一步的部署和安排。
生態環境部今日正式發布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》,標志著全國碳市場首次擴圍工作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。此次擴圍以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三大高碳行業為突破口,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,使全國碳市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從發電行業單行業的50億噸(占比約50%)躍升至60%以上,同時首次將四氟化碳、六氟化二碳納入管控范圍,形成三類溫室氣體協同治理格局。
作為國際通行的氣候治理工具,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以來已平穩運行近四年,發電行業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8.78%,累計降低減排成本約350億元。此次擴圍將顯著放大市場機制效能,通過碳排放成本約束推動三大行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,加速低碳技術革新。生態環境部為此已開展系統性籌備工作:發布6項行業核算與核查技術規范,完成碳市場管理平臺及交易系統數字化升級,組織多輪能力建設培訓,為擴圍實施奠定堅實基礎。
根據《方案》部署,擴圍工作將分兩階段推進:2024-2026年為啟動實施階段,重點完成企業名錄確定、月度數據存證、碳排放核查及配額核定發放;2027年后進入深化完善階段,建立動態收緊的配額總量機制。在配額分配設計上,2024年實行"全量發放"(企業配額等于核查排放量),2025-2026年實施行業總體盈虧平衡,2027年后逐步構建透明化、可預期的配額收緊機制,倒逼行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。
近期將重點推進三項工作:一是嚴控數據質量,建立國家-省-市三級聯審機制,實行全過程信息化管理;二是開展全覆蓋培訓,針對企業、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及技術服務機構進行專題輔導;三是強化社會監督,依法公開排放、履約、交易信息,營造透明規范的市場環境。通過"邊實施、邊完善"的策略,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優化碳市場運行機制,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關鍵制度支撐。(生態環境部)
相關文章